和声
词语解释
和声[ he sheng ]
1. 依据和弦的组成和相继进行谱成的音乐作品的结构。
英harmony;
引证解释
1. 和谐的乐音。
引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一年》:“故和声入於耳,而藏於心。”
晋 袁宏 《后汉纪·明帝纪上》:“使丝竹与俎豆并存,羽旄与揖让俱用,正言与和声同发。”
宋 苏轼 《集英殿秋宴教坊词致语口号》:“高秋爽气明宫殿, 元祐 和声入管絃。”
2. 调和声调;协和声调。
引《书·舜典》:“声依永,律和声。”
孔 传:“言当依声律以和乐。”
周秉钧 注引 俞樾 曰:“依其所咏以定五声,是谓声依永。又患其不和也,而以六律六吕和之,是谓律和声。”
《旧唐书·音乐志三》:“礼惟崇德,乐以和声。”
刘师培 《文说》:“和声依永,八音於焉克谐;六律五声,五言於焉出纳。”
3. 音乐术语。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规律同时发声。
4. 词、曲中的衬词。原为歌曲中常由他人应和的部分,如“贺贺贺”、“何何何”之类。
引宋 沉括 《梦溪笔谈·乐律一》:“诗之外,又有和声,则所谓曲也。古乐府皆有声有词,连属书之,如曰‘贺贺贺’、‘何何何’之类,皆和声也...... 唐 人乃以词填入曲中,不復用和声。”
况周颐 《蕙风词话》卷一:“唐 人朝成一诗,夕付管絃,往往声希节促,则加入和声。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,遂成为词。”
5. 随声附和。
引明 李贽 《圣教小引》:“余自幼......尊 孔子 不知 孔夫子 何自可尊,所谓矮子观场,随人説研,和声而已。”
和谐的乐音。 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夫耳内龢声,而口出美言,以为宪令,而布诸民,正之以度量,民以心力,从之不倦。”
韦昭 注:“耳闻龢声,则口有美言,此感於物也。”
国语辞典
和声[ he sheng ]
1. 歌曲中一人或众人应和的部分。
2. 音乐上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发声。
分字解释
造句
1.采用新的方法对皮带进行自动检测和声光预报警,并自动控制皮带运输机和有关设备停止运行和供料。
2.它的和声显得既严峻又柔和,既忧伤又委婉。
3.搬弄是非者会毁了人际关系,甚至危害到你的工作和声誉。
4.当然,我作了相当的简化:在复音中,确实有不同声音的和声,节奏也没有完全忽略。
5., 中世纪抒情牧歌:一种仅以两个或三个声部的简单和声组成的没有伴奏的,以严格诗律形式谱成的音乐作品,在3世纪末期和4世纪早期在意大利发展起来。
6.质量不下降,歌曲的革命让路给歌谣的献身精神,所有与全带和甜和声的奇摩备份的歌手。
7.我的心分外地寂寞。然而我的心很平安:没有爱憎,没有哀乐,也没有颜色和声音。
8.它的和声显得既严峻又柔和,既忧伤又委婉。
9.他的表情和声音,好像在阅兵典礼时发出立正口令那样严肃。
10.培育爱情必须用和声细语。
相关词语
- qiao wu sheng xi悄无声息
- wu sheng yue无声乐
- sheng yan声焰
- sheng wen声闻
- sheng men声门
- ge sheng歌声
- zhong kou tong sheng众口同声
- he he和合
- di sheng xia qi低声下气
- bu sheng bu xiang不声不响
- tiao he调和
- bu dong sheng se不动声色
- hui sheng hui ying绘声绘影
- gao sheng高声
- zhi zhi sheng吱吱声
- sheng zhang声障
- hao sheng hao qi好声好气
- hua sheng化声
- wu sheng hua无声画
- wu wu sheng呜呜声
- sheng yuan声寃
- ying sheng应声
- jiao sheng娇声
- nan sheng男声
- qing sheng轻声
- sheng bo声波
- hou sheng吼声
- zong sheng纵声
- han sheng鼾声
- shi sheng失声
- he mei和美
- sheng pin声频